test_ab_5.jpg


西关正骨是广州地区富有岭南医学特色的传统正骨疗法,以整复理伤手法、杉皮夹缚固定和伤科名药为治疗特色,是中医学普遍原则与岭南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伤科流派,由岭南伤科医家丰富的经验和宝贵的理论所组成。西关正骨形成于明清之际的广州西关地区(今荔湾区),盛行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商贸发达的广州西关地区是岭南医学繁盛之地,曾在西关的长寿路、龙津路、和平路、洗基街等地段形成多条“十铺一馆”的中医药街,在此地设馆行医的蔡忠、黄飞鸿、何竹林、黄耀燊、霍耀池、李家裕等正骨名家祖上皆医武兼长,集儒、佛、道、医、武、哲于一身,以医活人,以武强身,经漫长岁月的医疗实践而形成了一套富有岭南医学特色的伤科理论和治疗方法。

西关正骨医家素有以武助医、善于用力的特色,其秉承崇德厚生、重情守义的医风以及兼容变通、择善而从的文化内涵与正骨疗伤之理、法、方、药技法一脉相传。他们恪守无创为尚、辨证论治的思维,其整复理伤手法以稳准、灵巧著称,并以“识其体相,辨清伤情”“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气通血活,诸患能除”“内外兼治,动静结合”的学术主张影响粤港澳地区和东南亚一带,疗效深受当地民众认同。 西关正骨医家对于骨折的夹缚固定善于用杉皮小夹板,取其易于裁剪调整、轻巧透气、具有弹性固定的特点,与当今国际BO(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技术提倡的弹性固定不谋而合;在用药方面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结合岭南地区温暖潮湿,骨伤、劳损之症易兼湿热之邪的特点,善用活血祛瘀、清热祛湿、益气健脾之法和岭南本草治疗骨伤诸症,形成了岭南伤科用药特色。整复理伤手法、杉皮夹缚固定术、伤科名药因简便实用、成本低廉、疗效确切,深得群众喜爱,被称为“三绝”长期流传于坊间,已然成为广府独特的传统医药文化之一,亦是海外粤语群体最信赖的跌打伤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何竹林、李广海、管霈民、黄耀燊、蔡荣、李佩弦等为代表的岭南骨伤科名家受聘于中医院校从事教育和医疗工作,其传人何应华、李家裕、廖凌云、罗广荫、岑能等名医及后裔则由当地政府组织起来开办诊所,积极开展师承工作,使西关正骨学术流派后继有人,传承有序。

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荔湾区政府、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于1989年8月26日成立。该院拥有何竹林、李广海等一批岭南伤科名医后人及骨伤科精英,是保存和继承西关正骨医术、学术最完整的医院。

西关正骨学术思想及医疗特色在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的传承得到市、区各级部门的重视。2009年,“西关正骨”先后被列入荔湾区第一批、广州市第二批和广东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同时,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被列为其保护单位。目前,西关正骨这一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李主江、李国准(已故),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孙振全、张宜新、谭超贤。

一直以来,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西关正骨医院)将西关正骨的活态保护与传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规划与建设,先后建立了西关正骨研究室、西关正骨博物馆、伤科名药制剂室、西关正骨文化园等传承发展场所,积极参与或举办非遗宣传活动……至今仍在弘扬发展传统中医药文化、西关正骨特色的道路上探索、创新。